探索生态规划、传统园林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经典著作
学期 | 月份 | 书名 | 作者 | 推荐指数 |
---|---|---|---|---|
第一学期 | 9月 | 《设计结合自然》 | 伊恩·麦克哈格 | ★★★★★ |
第一学期 | 10月 | 《苏州古典园林》 | 刘敦桢 | ★★★★☆ |
第一学期 | 11月 | 《交往与空间》 | 扬·盖尔 | ★★★★☆ |
第一学期 | 12月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彭一刚 | ★★★★☆ |
第一学期 | 1月 | 《外部空间设计》 | 芦原义信 | ★★★★☆ |
第二学期 | 3月 | 《苏州园林史》 | 曹林娣 | ★★★★☆ |
第二学期 | 4月 | 《西方造园变迁史》 | 针之谷钟吉 | ★★★☆☆ |
第二学期 | 5月 | 《造房子》 | 王澍 | ★★★★☆ |
第二学期 | 6月 | 《玖章造园》 | 董豫赣 | ★★★☆☆ |
第二学期 | 7月 | 《不朽的林泉》 | 高居翰 | ★★★☆☆ |
作者:伊恩·麦克哈格
核心价值:生态规划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千层饼"生态规划模型。
推荐理由:该书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生态因子叠加分析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理解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麦克哈格将生态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当代可持续景观设计仍有深远影响。
作者:刘敦桢
核心价值:系统阐述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
推荐理由:刘敦桢先生通过实地测绘和文献考证,详细介绍了苏州15座经典园林的布局、理水、叠山、建筑和花木配置。书中包含500余幅珍贵黑白照片和300幅墨线图,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权威著作,帮助读者理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精髓。
作者:扬·盖尔
核心价值:从人类行为学角度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推荐理由:扬·盖尔通过观察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析了影响交往行为的物质环境因素,提出了促进社会交往的设计原则。书中详细探讨了步行、停留、聚会等行为与空间设计的关系,为创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彭一刚
核心价值:运用现代空间理论解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手法。
推荐理由:彭一刚教授从建筑构图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序列安排、视线引导等设计手法。书中配有大量分析图,直观展示了园林中的虚实、藏露、曲直等对比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
作者:芦原义信
核心价值:提出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手法。
推荐理由:芦原义信通过对比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概念。书中结合大量实例,阐述了外部空间的尺度、质感、布局等设计要素,对理解景观设计中的空间限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林娣
核心价值:系统梳理苏州园林从先秦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推荐理由:该书由曹林娣教授主编,历时五年完成,收录200余处经典园林案例。通过编年史和谱系学结合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苏州园林的营造活动、著名人物和论著,是了解苏州园林历史演变的权威著作。书中对园林与吴文化、科举制度的关系分析尤为深入。
作者:针之谷钟吉
核心价值:全面介绍西方园林从古代到19世纪的发展历程。
推荐理由:针之谷钟吉系统论述了古埃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等时期的西方园林风格演变。书中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园林的特点,帮助读者理解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异同,拓宽国际视野。
作者:王澍
核心价值:探讨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推荐理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随笔集,收录了他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当代建筑实践的思考。书中强调"重返传统"的重要性,通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对理解当代乡土景观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董豫赣
核心价值:从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造园理法。
推荐理由:董豫赣教授结合多年园林研究和实践,以山石、理水、林木、装折等为线索,探讨了传统园林的营造智慧。书中对比分析中西方园林的异同,提出"以楼代山"等创新观点,为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高居翰
核心价值:通过绘画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视觉表达。
推荐理由:高居翰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绘画,探讨了绘画与园林的关系。书中精选多幅传世园林画作,解读其中蕴含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趣味,帮助读者从艺术史角度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在《园冶》等经典著作中做批注,记录个人理解和疑问。
为《外部空间设计》《交往与空间》中的理论绘制思维导图。
每学期组织2-3次读书分享会,围绕重点书籍展开讨论。
结合《造房子》《玖章造园》的观点,尝试设计小型庭院或景观小品。
生态规划领域的经典著作,提出"千层饼"生态规划模型。通过宾夕法尼亚州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生态因子叠加分析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详细剖析15座苏州经典园林的布局、理水、叠山等造园手法。通过500余幅照片和300幅墨线图展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从人类行为学角度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影响交往行为的物质环境因素,提出促进社会交往的设计原则。